联系我们

    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花城大道5号南天广场龙庭阁2204室
    电话:
    020-29828882
    手机:
    18620599995
    邮箱:
    1389975276@qq.com

心理学家阿德勒──战胜自卑情结的人

 

人类灵魂的目标就是征服、完美,安全感、卓越感。每个小孩要面临生命中的许多障碍,没有一个小孩能够在没有努力追求某种意义形式上而得到成功。──Alferd  Alder


阿德勒(Alferd Alder)小传

 

    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人,家中有六个兄弟、两个姐妹,在男孩中排行老二,他的身体病弱(輭骨症),无法和其他小孩一起玩耍,童年过得很不快乐。四岁时因感染肺炎差一点夭折,因此他立志长大要成為一位医师。阿德勒非常嫉妒大哥的健康、活力,他曾描述「健康的大哥就在我的面前,毫不费力的跑、跳、移动,而我任何移动都要费力、努力。」因此身体上的病弱,成為他最大的自卑感来源,但是他面对自卑的解决方法,却是努力克服自卑感,补偿身体上的缺陷,他要求自己加入同伴的游戏,并赢得胜利。进入学校后,刚开始他是一个很平凡的学生,数学尤其差,老师对他的评价很低,但他最后成為顶尖的学生。后来他依自己童年时的志愿,进入大学选读医学,刚开始选择眼科,后来转一般医学,最后专心致力於神经医学及精神医学的研究,他因自己独创的见解与传统不同,因此脱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发展出个体心理学派(Individual  Psychology)成為一代心理学宗师。阿德勒的童年时期看起来是很不幸的,他努力克服身体上的缺陷、心理上的自卑,而这些早期及成长过程中自我超越的经验,日后成為他个体心理学理论的基础。

 

阿德勒的重要理论

自卑感

   感觉到自己的卑下、不如人,这是所有人类的正常状态,也是人类奋斗向上的原动力。


补偿

  一种想要克服自卑感,想要努力逹成更高水準的动机 。「补偿」是因自卑感而来,但是补偿」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关键在於「补偿」的方法是否正确。


自卑情结

当人对其正常的自卑感,屡经努力仍无法逹成「补偿」时,可能会產生「我没有能力挑战失败,我没用」的想法,觉得自己很差劲,对於生活充满无力感。


优越情结

当人对其正常的自卑感「过度补偿」时,所发展出来的状态,这种人对自己有超出正常的成功需求,可能会出现自夸、虚荣、自我中心、中伤他人名誉的倾向,在临床上,自恋型人格疾患会表现出这种病态的优越情结。


卓越感的追求

一种使人类朝向完美的动力。 阿德勒对人性的观点,基本上他认為人是向上追求完美的,而且人人以「完美」做為自己一生的终极目标,基於某些原因,有些人做到了,有些人则否,而不论他有没有做到,他原来是想要追求完美的。


虚构的目的论

人类行為的目标,是一种虚构、想像的產物。 这种虚构的目标,来自於个人的想法,个人的想法又来自於早期的生活经验,例如,有人的想法是「只有完美无缺才可以快乐生活」,也有人的想法是「成功才是人一生最大的价值」,这些想法可能不是每一个人都赞成,但人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拟定一个自己的目标(虚构的目的),然后努力去逹成。


生活型态

基於对完美的追求,而发展出个人一种包括:特质、行為和习惯的独特组型。和人格、性格的意义接近。例如:一个被否定的小孩,在面对生活时会感到自卑并对他人感到不信任,其生活型态可能包括:报復,对别人的成功感到愤恨,并想得到他认為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阿德勒认為人在五岁时已确定自己的生活型态,而每个人在其原生家庭的成长经验、手足互动关係,会影响个人发展的生活型态。


社会兴趣

个人与他人合作,并达成自己与社会的进步。 阿德勒把「社会兴趣」视之為「对他人的同理心」即「用他人的眼、耳、心来看、听及感受这个世界」,而这种天生的潜力是透过童年时期父母的教导、示范而学得,当个人发展出「社会兴趣」之后,其自卑感及疏离感将消失,并能与人互相分享、互相尊重,得到人生的快乐,这也是人心理健康程度的指标。


出生序

阿德勒认為早期的手足互动关係及其排行序会创造出个人的生活型态(人格)。排行不同的孩子,因為父母对待的方式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童年环境,也因此决定了不同的人格。例如:老大,可能比较好权威、高成就动机、重视细节、保守,像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依德就是一个「典型的长子」。老二,可能把老大视為竞争对手,也许比老大有更强的竞争性,像阿德勒本身就有这种「次子性格」,但老二也可能因為自觉无法超越老大,反而放弃努力。老么,受到父母较多的宠爱,但因被照顾太多,有些人在长大后会发现自己很无能,学不到事情,养成被关心的习惯,依赖的性格,而造成日后的适应困难。独子,虽也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但因為没有手足关係,较少机会学习与人分享、竞争。


    根据阿德勒说法,「自卑」是一切的开始。歷史上一些名人,例如:海伦凯勒突破多重障碍创造了许多不可能;瑞典的莲恩玛丽是一个用脚飞翔的女孩,天生无手却比有手的人活得更精采;台湾的俊翰肌肉痿缩,仍意志昂扬的和时间竞赛。他们都是「超越自卑」的最佳例子。最近一位综艺节目主持大哥遭人偷拍光牒勒索,事情原委尚不明朗,是非曲直暂且不论。这位大哥在记者会 中认為自己长得丑,所以喜欢接近女色。如果他说的是事实,照阿德勒的理论,这位大哥可能在童年就因「长得丑」遭人訕笑,感到自卑,他的「补偿」方式有二:其一,努力发展演艺事业得到演艺圈一哥地位,其二,用各种方法获致女人青睞 。第一部份他用了正确的方式「补偿」自卑感,得到了事业的肯定;第二部份他「过度补偿」自卑感,企图製造「我受女人欢迎」的假象,来满足自己长久以来的自卑,而这种「过度补偿」已经使用不只一次了,他踢到人生的大铁板,事业名声一夕变色,这件事终将落幕,他会看到自己生命沦陷在这种过度补偿的泥淖中吗?看看这位大哥的行径,「自卑」这东西还真像那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水呢!


    接触阿德勒的理论,大概很少人不同意「超越自卑」的看法,我记得自己读小学时,成绩一直不理想,升上小五,新老师是学校王牌,他教的班级成绩永远是同年级第一,我多少也被逼得比较用功。有一次月考,进步到与另一位向来表现优秀的同学并列第五名,当年那个小女孩,欣喜若狂。发奬状当天,老师竟然泼了我一大盆冷水,他对全班同学说:「× × ×成绩平常表现比较优秀,第五名的奬状应该给他。」当年的小女孩从云端掉到谷底,一个好愤怒、好伤心的女孩!。接下来,各位应该知道那个小女孩如何「补偿」自己,超越自己的自卑了吧?这麼久了,还记忆尤新,可见我真的很会记仇!但把人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应该感谢老师,没有当年的那一幕,就没有今天的我!很多年过去了,今日之我,早已经不用第几名来衡量自己,看到自己人生不同阶段的想法实在很有趣!


   看过阿德勒的理论,许多人可能有一个疑问:「人人必然都会有感知正常自卑的经验,為何有些人补偿成功?有些人则补偿失败?这其中必然有一些癥结吧?」其实,补偿成功的人,絶对不是因為他上辈子做了好事或上帝特别眷顾他,应该是他补偿的「方法」正确,因而最后补偿成功。阿德勒相当重视家庭教育、亲职教育,他首创现塲示范的方式,教导教师、父母如何处理师生、亲子之间的问题,他强调提供资讯、教育、指导给这些遭受挫折、内心充满沮丧恐惧的孩子,其中最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持续的、强烈的、完全的支持和鼓励,以帮助孩子產生勇气,并採取对生活有帮助的行动,这个行动当然也就是前面所谓的「正确方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成功的人其背后必然有永远支持鼓励他的「贵人」,我想,我们很多父母、老师都在默默扮演这样的角色吧!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阿德勒的这些观点,在亲职教育观念充斥的现代并不陌生,但让我们再回到自卑感发生的现塲,再重新感受当时的情绪,当孩子失败时(例如:考试失败),孩子和我们的挫折感其实很像,孩子觉得自已很烂;父母、老师觉得自己把父母、老师的角色做的很烂,接下来要考验的是:双方要用什麼方法,让彼此都能从挫折的情绪中,回归人性中超越自我的需求,再用正确的方式把自卑「补偿」回来? 


试着一些温柔与耐心,或许可以想像一些……


作者:赖莉玲

版权所有 © 2024 广州心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2020114672号-1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客户服务热线

18620599995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