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花城大道5号南天广场龙庭阁2204室
    电话:
    020-29828882
    手机:
    18620599995
    邮箱:
    1389975276@qq.com

人生的四次分离 (华生)

人的一生至少经历四次分离才能真正走向成熟,才能真正走向自性的生命状态,而豁达于天地之间。

第一次分离开始是学龄前,孩子上幼儿园开始,这是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长时间离开母亲、离开家庭这个容器,与众多其他客体交往,发生人际关系的时期。这一时期,增强了儿童个体化进程。这一次分离由不愿意离开母亲、不愿意上幼儿园、以长时间哭闹开始,直到小学阶段结束。这一时期,父母的影响非常浓厚,尤其是母亲的需要和幻想继续投注到孩子身上,造成分离的艰难和胶着。此阶段也是俄狄浦斯期和俄狄浦斯后期阶段。母亲与孩子的二元关系,以及加入第三者父亲构成的三元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分离独立与个体化进程。过于紧密的母子二元关系是非常不利于孩子个体化进程的,容易导致共生幻想。父亲的介入有利于打破这种排他的紧密共生关系。然而,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原因,有些家庭父亲角色常常缺位,导致母子共生关系难以打破,吞噬了孩子心灵独立的空间。

此外,在孩子心灵中,父亲这一角色除了现实父亲的意义外,符号化的父亲会逐渐潜入儿童的心灵,成为儿童自我功能(能力、社会化、信心、毅力等)的一部分。父亲角色的意义往往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个体化和社会化。然而,由于母子天然的关系,这种符号化的父亲角色也需要得到母亲心理的认同才可以实现。如果母亲潜意识排斥父亲,那么,儿童将难于形成内在符号化父亲的概念。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使儿童进一步对母亲过度认同,心理捆绑和共生,同时孩子形成虚假自体来应对幻想与现实生活。例如,男孩子缺乏男子气,到了高年级成绩难以上去,没有主见,缺乏担当等等均与孩子内在缺乏符号化的父亲有关。

第二次分离发生在青春期。时间是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三,这一阶段伴随着孩子性心理的成熟,机体剧烈变化和自我意识拓展而发生。孩子突出的表现是叛逆和亲近同辈群体多过父母。这个阶段是孩子走向性心理成熟和自我功能完善的重要、关键阶段。如果这个阶段缺失了,可能会导致孩子难于进入分离的第三个阶段,难以进入婚姻和家庭甚至会导致一生的不幸福。

第三次与父母的分离就是孩子结婚,组建新的家庭。这是与父母心理最后分离的阶段。如果这个阶段,母亲依然没有很好的与孩子心理上的分离,就将导致孩子婚姻的不幸福。中国特有的婆媳关系事实上从来不是婆婆与媳妇的关系,而是两个女人争一个男人的关系,是一个三角的关系。夹在中间的男人是痛苦、无力与麻木的。他一直没有办法脱离母亲的潜意识控制。郁郁寡欢就成了他们的基本心境。

第四次分离我称之为与集体精神的分离。这种分离更多是自性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其突出表现就是个体具有独有的价值体系和规则文化观念。其需要的满足不再过于依赖外在的物质系统和价值系统。当然,也不一定就是彻底抛弃和背离社会价值系统。而是指其有独立、自由的、和谐的价值判断系统。对世界的探索与兴趣,对精神的追求成了其鲜明的特征。到了此阶段,一个内外和谐的成熟的生命得以诞生。自我实现者大多在此列。

 

版权所有 © 2024 广州心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2020114672号-1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客户服务热线

18620599995

在线客服